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在守正创新中深化发展 不断增强巡视巡察震慑力穿透力推动力
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丨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又见李宏塔

发布时间:2021-11-1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

  原标题:又见李宏塔

李宏塔在家中书房读书。周牧 摄

本文作者采访李宏塔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本报2005年7月3日第四版。(资料图片)

  李宏塔被授予“七一勋章”,让我想起来,我曾经采访过他,写过他。

  国庆节后的一天,央视一个节目组导演打来电话,说要做一期关于李宏塔的节目。节目组查询了大量资料,发现16年前我写的一篇文章是最早、也是最全面介绍李宏塔的——《在李大钊革命家风沐浴下》。

  那天,我找到了那张保存多年的报纸,带到节目录制现场。16年后再相见,李宏塔的头发几乎全白了,但是他的笑容依然那么真诚、实在。恍惚中,我似乎寻回了当年的记忆和激情……

  一

  李宏塔与共和国同龄。他出生时,父亲李葆华任北平市委第二副书记,正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奔忙着;母亲田映萱在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党委工作,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天。出生才19天,李宏塔就被送进了一家市民托儿所,直到6岁才被接回家。父母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从未给过他们一点特殊的照顾。

  李宏塔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平民意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李葆华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父亲轻车简从、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李宏塔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天,有人给家里送了几袋新疆葡萄干,李宏塔拆开一包就吃。父亲下班回到家,发现了,立即严肃地说:“要记住,我们只有一个权力,为人民服务。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干的事。”李葆华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去,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也被折价一同退了款。

  1966年,李宏塔中学毕业报名参了军。临别之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准备吃大苦。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

  李宏塔在江苏河口农场当了一名农垦兵。犁田、播种、插秧、除草、沤田,他样样都干,不怕苦不嫌累。那时,李宏塔身高体瘦,战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大虾”。没想到,这位“大虾”在艰苦异常的劳动磨练下,身体变得健壮结实,一肩可以挑起100公斤的重担。在部队三年,他被评为劳动能手、神枪射击手、万米游泳能手。

  从部队退伍后,李宏塔被分配到合肥化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那时候,化工厂的技术条件比较落后,有害气体腐蚀性很强,要戴防毒面具上岗。第一天晚上,班长带领工人小费上班,让李宏塔跟班学习。到了深夜,小费睡着了,班长忙不过来,李宏塔就积极参加操作,当班长的助手。班长很高兴,说:“第一天就能上手,真不错。”李宏塔积极肯干,很快成了厂里的骨干。班长成了他的老师、好友,介绍他入了党。

  几年后,厂里推荐李宏塔去上大学。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他回原单位当了一名技术员。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又富有实干精神,李宏塔被推荐为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他被任命为共青团合肥市委副书记。1980年,任共青团合肥市委书记、中共合肥市委常委。1983年,调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依靠勤奋苦干和聪明才智,李宏塔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有谁知道,其间他付出了多少汗水呢?

  二

  转眼,李宏塔38岁,要离开共青团了。组织部门向他征求意见,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省民政厅。他说:“我就是想找一个干实事的部门去工作。民政尤其实在,是直接给老百姓办事。”

  李宏塔如愿到了省民政厅,在厅领导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8年。期间,有人为他得不到升迁而“打抱不平”,可他自己却泰然处之。他认为,只要能够为百姓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在安徽,李宏塔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是出了名的。厅里要安排小汽车接送,他笑着说:“我还是骑自行车方便。”多年间,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骑车上下班。有人曾提醒他,你不坐车,别的副厅长咋办?李宏塔说:“咱这是锻炼身体,并不影响别人坐车,干吗非要步调一致呢?”

  久而久之,在李宏塔每天必经的长江路、六安路上,交警都知道这位高个、魁梧、满头灰发的中年人是民政厅厅长,敬意油然而生,见了面总要跟他打个招呼。

  那些年,李宏塔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鞋。2003年,李宏塔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他笑称自己是“与时俱进”。

  李宏塔的平民意识一直没有改变。他把骑自行车当成了一种体察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最好方式,他要让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境界都不脱离人民群众,当一个真正为人民办事的党员干部。

  三

  说起李宏塔家的房子,更是故事多多。

  那年,有记者敲开了李宏塔的家门。踏进门槛,只见一个约8平方米的门厅,一张长方形餐桌占去了门厅的三分之一,餐桌用手一扶便有些摇晃。一台老式吊扇在头上慢条斯理地转着。家中的床与柜都是他结婚时买的,尽管有开裂的、脱漆的,他们依然舍不得丢弃。李宏塔说:“那都是正经木板做的。”在另一间屋里,刨花木板的组合柜、写字台以及电视、书柜把房间挤得满满当当。一组三人沙发因地方太小被分开放置。李宏塔风趣地说,这样正合适,谈话可以面对面了。由于房子小,家里的电视只有20寸。李宏塔幽默地解释,我就喜欢小电视,清晰度好。

  安徽省人民政府1982年对干部住房标准有过这样的规定:“地、市和省直厅、局级以及相当于这一级的干部,每户建筑面积70至95平方米。”可是,1981年就已是副厅级的李宏塔,1984年却搬进了55平方米的两居室,而且是位于楼的最西边,冬冷夏热。一家三口一住就是16年。这期间,李宏塔调到省民政厅,曾先后4次主持厅里的建房和分房工作,却从未给自己要过一套房子。许多同志说:“不管哪一次,他要一套新房都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但是,每到分房时,李宏塔看到房少人多,就按照老规矩办,先群众、后干部,而且是“后”到每一次他都没住上新房。

  1998年,是国家最后一次福利分房。这一次,李宏塔有过思想斗争,可是当他看到许多年轻同志住房较差,需要改善,还是放弃了机会。

  直到2000年,有关部门给李宏塔补了一套小房子,临街,噪音大。李宏塔让儿子去住,他们老两口仍住原来的房子。

  作为厅长的李宏塔,只要稍稍为自己安排一下,哪怕只是得到他那个级别应该得到的,他一家的生活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但是李宏塔却固守清贫,而且心甘情愿。这不禁使人想起他的祖父李大钊,为创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从自己120元的薪水中拿出80元作为活动经费,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儿女上学交不上学费,冬天家中买不起煤球,冷如冰窖。李大钊本人也衣食节俭,经常是一块大饼、一根大葱地对付一顿,衣服也近乎寒酸。从容就义时年仅38岁,“殁后则一贫如洗,棺椁衣衾,皆为友助。”

  李葆华生前,家中的简朴让人难以置信。房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已塌陷……2000年,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房,他说:“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而且多次谢绝装修。

  “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这是李宏塔自撰的一副对联,也是他的座右铭。

  四

  李宏塔信奉的为官之道是:一要干事,二要干净。

  1998年,李宏塔担任省民政厅一把手。当时,正值民政部提倡开展制定救灾预案工作。针对历年安徽水灾频繁的状况,李宏塔率先提出了在沿江地市推行救灾预案。之后,他一个地市一个地市地跑,狠抓落实,要求写进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结果预案刚刚做完,就遇到了百年罕见的大水。因为安徽有备而战,灾民安置得很好,得到民政部的高度评价。

  2003年夏天,淮河、滁河流域发生水灾,李宏塔连续20多天奔走在灾区。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渴了喝几口矿泉水,饿了啃几口干粮,不顾疲劳,起早贪黑。那段时间,他累瘦了,晒黑了,胳膊上的皮肤由红变黑再变“花”,脱了好几次皮。

  安徽省民政部门的同志都知道,李宏塔有三句“名言”: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民政对象为亲人,视孤残儿童为子女。

  一年中,李宏塔有一多半的时间在基层度过。他秉承了父亲的工作作风,下乡都是轻车简从,不向有关市、县打招呼,经常直接让司机“把车子开到进不去的地方”,然后步行进村入户,检查救济粮的发放情况,要出存折核对优待抚恤金有没有到位。他说:“我们多一点辛苦,群众就少几分痛苦。”从百姓家里出来,他再到乡镇了解情况,最后到县市听汇报。如此一来,很多同志都熟悉他的“反方向工作法”,在他面前汇报工作,丝毫不敢掺水分。

  李宏塔是那种把理想、精神、信念看得很重,而把物质享受看得很轻的人。他说:“先辈教育我,要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始终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中。”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你为什么不追求‘车子、房子、位子’?”李宏塔诚恳地说:“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有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变了,其实我做的只是为官的本分,公务员就应该这样做。”这就是李宏塔,为人做官坦诚、朴实,对党的事业忠诚,对人民感情至深。

  沧海桑田,三代人,一根红线,让人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像金子一般闪光的高贵品质。在革命家风影响下,李宏塔从小就受到了为人民服务和廉洁教育。他的信仰是生长在骨子里的,是活在灵魂里的。

  2008年,李宏塔当选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在全国两会上,常能听到他为困难群众“发声”。退休后的李宏塔选择了加入中华慈善总会,依旧为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四处奔走。他说,慈善能直接为最困难的群众服务,这是我晚年的一件幸事。(沈俊峰)

中国公众新闻网摘编亓荃鹏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