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
深度关注|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
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

这个“码假”必须狠狠追打!

发布时间:2021-01-15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小[ ]

   原标题:这个“码假”必须狠狠追打!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题:这个“码假”必须狠狠追打!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王任远 高洁 杨侠

  在冬季疫情反弹和各地防控措施的升级的背景下,一起涉疫网络违法案件引起舆论哗然。有网友在某应用商店上发现了一款名为“健康码演示”的App,能够根据用户需要模拟各地健康码、复工码、通行码。这样一款App,无疑给举国上下努力构筑的防疫阵线带来巨大的隐患。

  针对该案件,新华社记者展开追踪,并采访了相关学者和法律专家。

  网友揭露“李鬼”版健康码 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

  11日,一名数码博主在新浪微博称,某应用商店上出现了一款名为“健康码演示”的App,能够按用户需求模拟各地健康码、复工码、通行码。不仅能显示红码、橙码、黄码、绿码状态,还能自定义显示省份、城市、姓名等信息,简直是一款通行天下的神器。

  记者注意到,该App在简介上写道:“该应用仅作为演示目的,二维码并非实际健康码/复工码/通行码,请勿用于被扫描的场合,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然而,某应用商店显示,该App下载次数已超过1000次。12日,该App从应用商店中消失。记者在“天眼查”中试图搜索该App显示的开发者信息,发现疑似并无该工商登记主体。

  13日晚,杭州警方发布消息:解某某,男,41岁,于2020年4、5月份擅自研发“健康码演示”App并上传至应用市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记者从杭州警方获悉,目前解某某已被西湖区公安分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假健康码App开发者和使用者可能面临什么后果?

  “疫情暴发以来,各地分别以行政法规、规章方式出台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开发此App者实际为不配合防控措施的人提供了必要帮助,对于疫情防控措施起到极大干扰,监管部门应当对其进行阻止和必要处罚。”北京天洛律师事务所黄立斌律师说。

  健康码诞生以来,疫情防控部门与企图蒙混过关者之间的“斗智斗勇”就从未停过。早先,有人使用他人的绿码图片蒙混过关,于是健康码迅速在页面增加了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显示;有人用之前的绿码截图来欺骗检查人员,健康码又将页面升级成动态计时效果。这次,不法软件商干脆做了一个假健康码App,这个如果真流行起来,会造成更大的防疫漏洞。

  黄立斌认为,该App开发者解某某的行为构成《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所列的“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信息”。“即便是App简介中标明‘请勿用于扫描场合使用’,也不能作为免责声明。”

  黄立斌提醒公众,如使用该App作为健康码通行,将构成拒不配合防控措施的行为。如果使用者后期被确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其行为就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App开发者属于为违法者提供帮助,属于刑事共犯。

  假健康码App案件敲响了什么警钟?

  “健康码App属于一种数字产品,立法部门宜根据现实发展,抓紧研究,建立完善数字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副教授张运来说。

  张运来表示,该事件反映出互联网行业的立法和监管还存在一定空白地带,为防疫管控增添了隐患,也有损政府提供的健康码查询系统的公信力。他建议,监管部门应追究App开发主体侵犯政府公信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责任,以及应用商店审核不严以及销售虚假产品责任。

  “疫情发生以来,为保证复工复产,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共同开发了健康码产品,主要行使的是公共职能,但部分企业仍以流量视角看待公共防疫产品,想要蹭热度挣钱,必然踩红线违法。”黄立斌说。

  黄立斌建议,对于包含必要公共服务职能的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立法和监管。目前传染病防控体系相关立法工作已经在进一步推进,而互联网监管上有关疫情防控的立法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另外,作为公民,应该从正规渠道关注疫情信息、配合防疫措施,不可心存侥幸。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建议,立法机构和监管部门要与时俱进,关注新技术、新议题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做到迅速反应,坚决遏制。

  新华社记者将持续追踪该案件进展。

中国法治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